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学教案 > 地理教案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甜西瓜分享 3091

甜西瓜 分享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选3篇)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篇1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中国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第一,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万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沿海,但义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东北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一些城市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如石油开发(大庆、辽河)、化工(辽阳)、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业(伊春、大兴安岭)等。xx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6.55%(全国为26.08%)。

  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由于流量达十亿元计的边境贸易活动在近年剧烈扩张,云南的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毗邻缅甸,作为改革开放之前的边疆贫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发展。这十年中,该州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9.7%,而云南省仅为13.3%,全国是13.7%。以国民收入为例,全州平均增长率每年达19.6%,云南省仅为12.9%,全国平均为13.4%。国民收入增加,财政税收亦相应有了增长。这十年内,全州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1.7%,而全国仅为8.6%。其奥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长率扩张的边境贸易,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四、问题与对策

  问 题 对 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xx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

  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

  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篇2

  4.2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篇3

  【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2.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4.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5.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能力目标】结合本案例掌握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教学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具安排】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导入回忆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2.了解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3.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类似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二、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学生自学完成)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4.17)①由哪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东江 北江 西江)②位于我国哪个方位?(南部沿海)③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广州、中山、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深圳,现还包括香港、澳门。)2.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开放的前沿,有着特定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整?)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b.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内条件: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4)良好的人文基础: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自学完成)1.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2)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3)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2.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1)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图: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资水平的提高,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由于改革开放范围的扩大,使得原有的政策优势丧失。转: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城市化进程加快a.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的规模迅速扩大。b.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四、问题与对策(分小组讨论)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思考:为什么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具有脆弱性?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受外资的制约性很明显,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市场腹地范围较小。学生通过读地形图来体会(教师出示课件)。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与长江三角洲相比)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b.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a.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b.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c.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3)生态问题日趋严重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的酸雨中心之一。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质性缺水:即水质受到污染,以致水不能使用,或使水生生物死亡。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采取的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思考:如何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思考:形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实施大珠三角经济圈(区),包括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可以与境内外区域经济相竞争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它将拥有中国20%以上的gdp总量,和占有60%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出口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世界重量级的“成长大三角”。(3)加强规划与管理a.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b.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五、总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六、补充:泛珠三角的发展泛珠三角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①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区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②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赢的经济体系。③区域合作是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④“泛珠三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并且在不同体制框架下实现的区域组合,区域内互补性很强,加强合作将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七、课堂练习1.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着重发展的产业部门有(  )a.石化   b.纺织   c.玩具   d.服装2.下列不是珠三角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a.酸雨严重   b.水污染严重

  c.耕地锐减   d.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下列不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的是(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           d.重化工基地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下一篇:中国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