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简便计算

甜西瓜分享 1973

甜西瓜 分享

简便计算(通用12篇)

简便计算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会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难点:根据算式特点,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说说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为什么?

  25×40= 2600÷100= 24×9+24=

  8×125= 2.5×3.6= 2.4×0.5+0.5×3.6=

  1300÷100= 50×9×2= 15.31-(0.31+3.5)=

  21×100= 4×7×25= (16.8+1.47)÷0.7=

  2.小结并引出新课

  我们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性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8×2.58+1.8×1.42+0.5=

  (1)观察:上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思考: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学生试做。

  (3)投影打出学生试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出简算的依据。

  1.8×2.58+1.8×1.42+0.5

  =1.8×(2.58+1.42)+0.5(根据乘法分配律)

  =1.8×4+0.5=7.2+0.5=7.7。

  2.试做:1.56×1.7+0.44×1.7-0.7=

  学生试做后,订正,学生讲解。

  1.56×1.7+0.44×1.7-0.7

  =(1.56+0.44)×1.7-0.7(根据乘法分配律)

  =2×1.7-0.7=3.4-0.7=2.7。

  3.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某一部分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应该怎么办呢?(局部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就要在局部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要认真审题,有时虽然整个数目不能简算,但还应注意某一部分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特点,只要有一部分符合,就应该使用简便计算。即:局部能简算的要尽量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反馈

  1.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一组’

  (1)11.72-7.85-(1.26+0.46);

  (2)13.8×7.6-(4.29+3.31)×8.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订正。

  (1)11.72-7.85-(1.26+0.46)

  =11.72-7.85-1.72

  =11.72-1.72-7.85(符合减法性质的特点)

  =10-7.85=2.15;

  (2)13.8×7.6-(4.29+3.31)×8.8

  =13.8×7.6-7.6×8.8(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13.8-8.8)×7.6=5×7.6=38。

  思考: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这两道题从题目本身上看,不符合简算的特点,不能进行简便运算。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一步符合简便运算的特征,就在这一步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能简算,就要在哪一步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还要随时观察每一步算式的特点。

  二组:

  (0.19×5.4+2.6×0.19)×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讲解:

  (0.19×5.4+2.6×0.19)×12.5

  =0.19×(5.4+2.6)×12.5(根据乘法分配律)

  =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

  =0.19×(8×12.5)

  =0.19×100=19。

  思考:

  这道题中,可以进行几次简便运算?为什么?(这道题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因为题目中的括号内符合乘法分配律,而在计算的过程中又出现0.19×8×12.5符合乘法结合律,所以可以进行两次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在简算一次之后,还能进行简便运算,称为二次简算。所以,我们在进行一次简便运算之后,还要提高警惕,随时发现可以简便运算的算式。

  三组:

  3.2×0.9+0.32;9.5×8.8+0.02×95+9.5;202×99-19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3.2×0.9+0.32

  =3.2×0.9+3.2×0.1

  =3.2×(0.9+0.1)

  =3.2×1

  =3.2

  9.5×8.8+0.02×95+9.5

  =9.5×8.8+0.2×9.5+9.5

  =9.5×(8.8+0.2+1)

  =9.5×10

  =95

  202×99-198

  =101×2×99-198

  =101×198-198

  =(101-1)×198

  =100×198

  =19800

  202×99-198

  =202×99-99×2

  =(202-2)×99

  =200×99

  =19800

  思考:

  这几道题怎样做才能进行简便运算?(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

  小结:有些题目需要通过变形后才能进行简便运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分析。

  四组:

  (6.81-2.572)×(1-5.7÷5.7)

  =(6.81-2.572)×(1-1)

  =(6.81-2.572)×0

  =0

  这道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差为什么没有计算出来?(因为第二个括号中的差为零,不管第一个括号差为多少,相乘的积都为零。)

  小结:

  如果最后相乘的因数中有一个为零时,其它的因数不必计算。

  通过这几组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时,一定要全面审题,时刻提高简算意识,根据题目中数字及符号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能否简便运算。能简算的说出简算方法,不能简算的说出运算顺序。

  (1)6.25+37.5÷1.25×8;

  (2)20-6.75+3.25;

  (3)2.5÷0.4×0.078;

  (4)9.8+0.2-9.8+0.2;

  (5)1.2×4÷1.2×4;

  (6)0.65×76+2.4×6.5;

  (7)25.25×0.6×4÷0.6-0.09。

  3.思考题:

  填空:

  (1)[(1.8-0.6)÷□+2.5]×0.4=3.4;

  (2)填同一个数。

  □-□+□+(□÷□×□-□)=10。

  4.课后作业 :P40: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利用加法、乘法的五大定律及减法、除法的两个性质,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定律及性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因此在复习中,通过口算对简算的方法进行梳理,学生明确掌握各自的特点及方法,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做好准备。

  在新授课及练习中,引导学生有层次观察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简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例4 1.8×2.58+1.8×1.42+0.5

  =1.8×(2.58+1.42)+0.5=1.8×4+0.5

  =7.2+0.5

  =7.7

  

简便计算 篇2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法交换律

  =(115+85)+(132+118)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加

  ←加法

简便计算 篇3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 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 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 3(425)

  = 3100

  = 300(个)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 怎样才能使积不变 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 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 330÷(5*2)

  = 330÷10

  =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 6a) (1516)a

  (1516)+ 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简便计算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六、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探究活动

  夺百宝箱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10个四则混合运算题,难易不同)在上面挂有一块精致的百宝箱.

  2.比赛分四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共做10题,一人做一题.

  3.同学都可以任选没做过的题做,(最后一个同学别无选择)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没轮到自己时,可以在底下做准备.

  6.哪组全对,摘得百宝箱,打开念全班同学听.

  百宝箱中内容

  “两片弯月,左右排列,哪个在内,定先解决”(打一运算符号)

简便计算 篇5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简便计算 篇6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习题.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 28-735 ÷49+7

  47× 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 4

  =960

  5× 12-12× 12+12)

  =5×(0+12)

  =5× 12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 78)

  (41-16)× (89-64)

  (375+31-16)× (89-64)

  2、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3、 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出示课件)

  2、   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 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 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简便计算 篇7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简便计算 篇8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金芝 邮编:2154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 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200×8=8×200。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 (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 )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率。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2)教学乘法结合率。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见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  ×  )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3)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率,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0~61第4、5

简便计算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六、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探究活动

  夺百宝箱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10个四则混合运算题,难易不同)在上面挂有一块精致的百宝箱.

  2.比赛分四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共做10题,一人做一题.

  3.同学都可以任选没做过的题做,(最后一个同学别无选择)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没轮到自己时,可以在底下做准备.

  6.哪组全对,摘得百宝箱,打开念全班同学听.

  百宝箱中内容

  “两片弯月,左右排列,哪个在内,定先解决”(打一运算符号)

简便计算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7册p59-60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发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p57的场景图

  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分别是:29人,46人,54人)

  知道这些条件,你可以自己出些数学应用题吗

  (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对就行)

  二,新授

  1,教学p57的例题

  师说: 那么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呢 请你解答在你自己的本子上.

  (教师巡视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都上黑板板演:29+54+46;54+29+46;46+54+29……)

  请你们比较黑板上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学生算法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 =100+29

  =129(人) =129(人)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数相加时,54+46的和是一个整百数,先算54+46比较方便,所以29+54+46按加法结合律为29+(54+46)计算起来也就比较方便;46+29+54也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29+(54+46)进行计算,学生初步体会加法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2,教学p59的试一试

  出示69+75+25和78+(47+22),

  师说:你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律,使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 请做在本子上.

  (思路:找出两个相加是整百数的加数后,再通过运算律,使这两个加数可最先进行计算.较对时,学生要一步一步说明自己的思路)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1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交流时学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什么,体会到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比较简单.(第一题既可以先算18+32,页可以先算38+32)

  2,"想想做做"的2

  学生独立思考后,做在本子上,同桌交流,全班较对时,再次强调要把可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

  3,"想想做做"的3第一行

  (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把201分成200和1,先做175+200得375,再做375+1)

  (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175+201

  =(175+200)+1

  =375+1

  =376

  (3)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这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本来是200和1加在一起的.先把175和200先相加,改变了运算顺序

  (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两人上黑板,集体订正.

  (5)师:为了反映出思考过程,在做这类题目时还要像刚才做题一样写出运算过程,等到以后遇到这类题目时,只要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可以用这种方法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4,"想想做做"的4

  (1),默读题目

  (2),师:看谁能很快得填出合计数.

  (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得合计数,共同校正.

  (4),师:你是怎样计算得

  (5),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们运用了简便算法,这很好.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所以今后遇到加法计算,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就用简便算法计算.这种情况,计算过程只要在心里,不要写出来,直接写出得数.

  5,"想想做做"的6

  出示p60第6题的表格

  各自填表.

  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他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

  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第2行,第3题第2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所有的加法计算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简便计算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要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计算,要弄懂简便计算的根据,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今后做题时,只要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就要写出简便计算过程,如果不要求简便计算,先要看看题目是否合适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合适,就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但不必写计算过程,只要直接写出得数.

简便计算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规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的吗?

  2.出示p61例1的插图。请你结合这副图来解释乘法中有怎样的运算规律?

  学生结合图解释。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得数相同,建立等式

  提问:(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出示例2,独立列式解答

  (1)你是怎样列式的?

  (2)你能把上面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你能有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5)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规律,运用理解

  1、第62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填写理由。

  2、第62页第1题

  分组计算,引导比较:这两题哪道计算比较简便?那么另外一题你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使计算简便吗?怎样解决?

  学生发现只要将原本不简便的题目改成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然后再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先判断按照原来的计算情况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两题吗?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评讲时提问:①哪两个数可以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数相乘?②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小结: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可以把这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第62页上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指名交流。

  5、第63页上的第6题

  齐读题目,说明:你现在知道原来我们为什么用交换乘数位置再乘的方法来验算的原因了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课前思考:

  1、例题的教学可以仿照加法交换律进行。先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填写等式,并列举更多的同类等式,积累感性认识,进而探索、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2、有了学习前面三个运算律的经验,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点,并列出相应的等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理解乘法结合律。

  3、在做“试一试”中的题目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重点讨论先算哪两个数想乘,为什么要先把这两个数想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具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觉比较容易,而且理解的较好。并能把两者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

  2、练习中个别学生没有很好的记:25*4=100,125*8=1000 24*5=120,因此很简单的计算还是有学生错。下节课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后反思: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我发现学生在做“想想做做”第三题时,好多学生都用简便方法计算了,我设想如果把这道题目放到课一开始,让四个小组各做一道,通过比赛的输赢,导入新课,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教后反思:

  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了前面的加法的运算律作为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得法,并且通过比较其中的异同,学生更能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和邵老师的感受是相同的.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经过交换律和结合律变换过的式子学生似乎不是很清晰地能够辨认出来,常常只看到表面的东西,类似看到小括号就认定是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而简便计算的结果与我们课前预测的情况要糟一些,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类似25乘4,45乘2,35乘2这样的计算依旧不是十分熟练。也有很多学生在简便计算时不能很快地发现某两个数先乘比较简便。今天是第一节新课,看来需要熟能生巧。

简便计算 篇12

  加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形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1、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

  和不变)

  6、提出猜想。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猜想。

  2、小组内猜想。自己设计一 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事例验证。(寻找身边的例子)

  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

  4×2=2×4 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

  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165=165+35 ② 1013+214=+③ 80○50=50○80

  ④ 48+29+52=48++⑤+=+(1)自主练习。

  (2)交流: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最后一题:可以怎么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

  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

  (2)小结: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第二课时:加法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P29/例2(加法结合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情感与态度:在运算中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关键: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形成问题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5、讨论:(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尝试探究

  构建模型

  1、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69+172)+28

  155+(145+207)男生完成 69+(172+28)

  (155+145)+207 从而得到:(69+172)+28 =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3)寻找生活实例。如: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27+18)+12 = 27+(18+12)(4)小组讨论并归纳。讨论小结:

  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不变)。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达成一致后板书:(a+b)+c=a+(b+c)

  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导出规律的命名)

  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

  (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

  十、凑百)。

  (三)使用规律

  巩固新知

  1、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

  (28+36)+64=28+(□+64)

  □+235+65=78+(235+□)

  182+18+276+24=(182+□)+(□+24)(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2)讨论: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更多的数相加呢?(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

  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

  a+(b十c)○(a+b)+c

  (33+232)+3768○33+(232+3768)

  418+(56+82)○(418+82)+43 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

  178+46+154 168+250+

  3285+15+41+59

  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练习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例3(P30)练习五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关键: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

  (二)创设情境

  探讨算法

  1、设问启忆。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115+132+118+85

  ②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4)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 115+132+118+85

  ④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200+250

  =450(千米)=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自主练习

  优化算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25+14+185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对比练习比较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你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56+78+22+44

  (56+22)+(78+44)

  (56+44)+(78+22)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同桌互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60+255+40

  282+41+159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5+137+45+63+50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归纳算法练习、优化算法练习和运用算法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四)解决问题

  体验价值

  1、小结启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解决高斯的数学题。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二101 ×50

  二5050

  3、交流。高斯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计算有什么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下一篇:正方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