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晨醒如歌分享 2143

晨醒如歌 分享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12就是一个自然数)你能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吗?你有几种摆法呢?你能用乘法算式把你心中的摆法表示出来吗?

  (2)学生写算式后汇报

  师:谁愿意把自己摆长方形的方法和列出的算式讲给大家听?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猜一猜,他是怎样摆的?

  学生交流几种不同的摆法。随着学生交流一一演示。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不同的的长方形,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就从这些算式中开始。我们就以最后一道乘法算式为例,(板书:34=12, 3和4在乘法算式叫(因数),那12呢?(积)因为: 34=12,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呢?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数与倍数。(板书课题) (齐说3、4、12)

  (3)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选你喜欢的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就象绕口令,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

  (4)质疑:如果我说12是倍数,1是因数,行吗?引导学生说出12是谁的倍数,1是谁的因数。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5)举例内化

  1、同桌出题互说。

  师:你能写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说说(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吗?生汇报。

  2、老师根据学生出的一道乘法算式随机得到一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小结:看来,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都存在着倍数和因数关系。

  师指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因此以后小数与分数就不讨论因数倍数关系。

  (3)、小结: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因数和倍数。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1、(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还有补充的吗?能不能说3是20的因数?

  师: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沈老师好像听到有好几个都是36的因数,你们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3、18……)还有谁?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1、2、……)

  师:看来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36的所有因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全部找出来呢?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找出36的所有因数,想一想怎么找不会遗漏?如果你全部找到了,填在作业纸的横线上。同时将你找因数的方法写在横线的下方框内。

  生写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2、交流作业。(略)

  出示学生的不同作业。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师:出示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 6

  你知道这个同学是怎样找出36的因数的吗?看着这个答案你能猜出一点吗?

  生:他是有规律,一对一对找的,哪两个整数相乘得36,就写上。

  师: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那为什么算到6,你们就不往后找了呢?相同的只写一个6。

  师:他是用乘法找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可以用除法找。用36除以1得36,36和1就是36的因数。再用36除以2……

  师:老师发现不管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你们都是从几开始的啊?为什么?(板书:有序)

  师:我也是跟你们一样很有顺序,从1开始找的。我们一起来写出36的因数,好吗?根据算式,一对对找,找到了1就找到了36,找到了2就找到了18,依此类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板书:36的因数有:1、2、3、4、6、9、18、36。) 写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尾地写。这样也可以做到答案的有序性。  

  师:36的因数还可以这样表示。(小黑板:板书集合圈图)

  4、启迪思考。

  师:现在你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 怎样才能有序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3、学生小结。好,我们已经说了那么多,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4、尝试练习:

  师:36的所有因数已经找到,那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找一找20,18,5的因数吗?试着在圈中填一填。20的因数        18的因数             5的因数

  5、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找了36、20、18和5的因数,请大家仔细观察这4个数的所有因数。你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先思考,再交流)还有吗?36的因数除了这些还有吗?说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板书)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因数与倍数,并且掌握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测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

  1、判一判。(小黑板出示)

  2、填一填。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2

  课题名称 因数与倍数 教学时间 两课时(8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已经理解掌握整数乘法,并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学生对因数和倍数在字面上有一定的理解。 虽然有些理解,但也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完成教学问题。又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理解层次差异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训练。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唯物辨证主义的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2. 加强学生通过练习去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去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 能与大家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口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     《p12-1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a1]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教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种数?(并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2、引入新课。     刚才,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举例也很漂亮!!!(教师掌声鼓励……)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 教学活动2[a2]  二、带着问题,探索新的学习任务。 1、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并写出不同情况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2、教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观察发现。 教学活动3[a3]  三、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1、教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请看课本第12页。 教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2和6是12的因数,还可以说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教师:2、6和12的关系是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在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学生一: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学生二: 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学生三……      教师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学生:能。因为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3、小结: 经过这三组算式的学习,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同时,12是1,2,3,4,6,12的倍数。 四、教学讨论:23÷4=5……3  1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23除以4有余数)  2、组织学生举例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然后集体讲评订正。 五、教学讨论:03      010      0÷3       0÷10    1、教师提问: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2、教师强调!!!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不包括0的整数;(2)、这节课我们学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因数”,切记两者可不能搞混。 六、巩固训练。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8     55和11        72和9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48是6的倍数。 (2)、在58÷9=6……4中,58是9的倍数。 (3)、因为38=24,所以24是倍数,3和8是因数。 形式:    学生回答——学生讲评——教师讲评。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学生…… 教学活动4[a4]  七、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全做。 八、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在学生谈收获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谈知识上的收获——学会了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新知识,还要让学生谈出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新旧知识互补法、例举事例突破法……。) 九、教学反思。 经过这两节的师生合作学习,我发现达到了预期效果: 1、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与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区别;2、理解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是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3、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具有多个性。 所存在的差距:理性地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与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区别;知道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是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飞机不同排列对因数和倍数的感性认识,到因数倍数多个性的理性理解。 教学中的确定问题:如何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与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区别,从而理解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何理解一个数因数倍数的多个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这两各问题还需加强教学。  

  [a1]利用学生对学习旧知识的记忆点拨,让学生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同时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 [a2]让学生独立计算,并感知大意。养成自主分析、寻找技巧去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习惯。 [a3]通过教师反复指导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新 的学习内容,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a4]通过这个课后小结,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还没有学会的 要去弄懂。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三、课堂练习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是4的倍数

  是60的因数

  是5的倍数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是1的倍数。

  师:哗,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4

  下面是关于五年级下册的说课稿《因数与倍数》,仅供参考!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3、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2、会判断奇数、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走进课堂

  1、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数、整数、因数,后来又学习了倍数,我们都说自己学的很棒,今天我就考考大家

  出示:1~100的自然数。

  2、导入:

  这是1~100的自然数。

  你能很快找出2的所有倍数吗,并用蓝笔圈出来。试一试!

  3、同桌结组,比试结果。

  二、探究新知

  1、2的倍数的特征。

  你们圈出的这些数和2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它们都是2的倍数

  这些数是分别用2X12X22X32X42X5……得来的

  请大家观察这些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这些数个位上是0、2、4、6、8中的一个。

  这个规律正确吗?请同学们任写一些大一点的数验证一下。(学生写数验证,小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看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数是不是0、2、4、6、8就可以了。

  三、练习出示课本第20页第一题

  自学奇数、偶数

  1、关于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还有很多知识,你想知道吗?请你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

  你们从书上还知道了些什么?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因为0也是2的倍数,所以也是偶数)

  双数指的就是偶数,那么单数指什么呢?

  学生说:奇数

  2、巩固练习出示课本第17页做一做

  学生口答

  根据上面的学习,你们还能想到哪些数学知识呢?

  自然数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因为0、2、4、6、8都是偶数,所以也可以说“个位上是偶数的数都是偶数”。

  3、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过奇数和偶数?

  我的身高148厘米,148就是一个偶数

  20__是个偶数

  同学们真有心,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奇数、偶数对事物进行分类。

  看来奇数、偶数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呢。

  2、5的倍数的特征。

  自主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在课本上有100以内数的表格,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5的倍数,看看有什么规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想办法验证你所发现的`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又是5的倍数?(6030)

  60、75、106,30,521

  ①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有什么特征?

  ②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③引导总结:个位上为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巩固发展:

  (1)套圈游戏:把下面的数填在圈里。

  ①2的倍数:

  ②5的倍数:

  ③同时是2和5的倍数:

  (2)判断。

  ①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②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

  ③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9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18页。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利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我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学习重点:

  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

  学前准备:

  收集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检查独学部分第1、2题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

  仔细回顾独学题2,再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收获。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小组合作交流,验证规律。

  讨论: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2、4、6、8?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5或0呢?

  我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4、试试身手。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2)集体交流。我又发现了 :

  (二)奇数和偶数

  1、自主阅读教材。根据自学内容,我知道:

  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可把自然数分为 和 两类。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

  2、组内交流,并讨论:0是不是2的倍数?为什么?

  3、汇报总结。

  4、我能说出身边的奇数和偶数。

  5、做一做(第17页)。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五、新旧教材的对比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六、教材建议与畅想

  本单元建议6课时左右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现在的具体做法: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此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3个概念:①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②能够根据算式灵活的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③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及除法算式中的倍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出错的现象,用大量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2)“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3)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教材指出本单元研究的内容一般不包括0。

  以上3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需要告知学生,用习题进行辨析,只需要告诉学生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1、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很容易发现,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归纳,教师重点指导学深观察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在运用2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自然数分类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时。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在这儿需要作一个特殊说明,因为0也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

  3、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质数和合数

  1、在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教学中。注意加强因数和质数、合数的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这一环节要用去了课堂中较多的时间。必须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寻找质数的过程。有的会一个个去寻找质数;有的在寻找了几个后发现了规律,用排除合数的方法迅速寻找,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也有无从下手。当学生探索完后,教师要向他们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的“筛法”,可以先筛出除2以外的2的倍数,再筛出除3以外的3的倍数,想一想一只要筛到几?是的学生深刻理解100以内的质数表。

  3、教材把分解质因数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供学生阅读参考。但教师在教学是还是要作为知识点讲授,因为是今后学习其它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技能。按照图表的形式把合数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转化为短除法,重点讲短除法的方法。然后介绍分解质因数的作用,例如:找一个较大数的因数,使学生明确分解质因数的作用。并告知学生这一方法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广泛运用,为学生留有悬念。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

  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学号牌数字卡片(也可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准备)。

  教法学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快乐学习、大胆言问、不怕出错!

  课前安排学号:1~40号

  课前故事:说明道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快乐,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我们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研究的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谁能说说10的因数,你是怎么想的?

  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继续共同探讨“因数与倍数”

  二、合作交流、共探新知

  b、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1、谁来说说18的因数有哪些?

  a、让学生举手回答,随意点名回答。回答完后提示:老师觉得有点乱,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找因数的方法有序些?

  b、学生再次依照1*18,2*9,3*6的顺序一个个讲出乘法算式。接着追问:那18的因数就有???从1开始做手势:(1,18,2,9,3,6)有没有遗漏的呢?

  学生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还有6*3,9*2,18*1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冷一下,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写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是不能重复的。

  c、可是老师觉得这样子写又有点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些,让这些数字的有序地排列?

  d、介绍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一串数字表示;也可以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说一说:

  18的因数共有几个?

  它最小的因数是几?

  最大的因数是几?

  2、做一做(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消化新知的能力)

  a、30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

  b、36的因数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6*6=36,这里只写一个因数?

  c、对比18、30、36的因数,分别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各有几个因数?

  d、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轻松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点小知识:完全数,什么叫完全数呢?就是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中,把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恰好是这个数本身,那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学生读课本14页完全数的相关知识)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因为有了前面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更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发现,去归纳。教师只要适当做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就行。

  过渡:大家都很棒!这么快就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好了它的规律,现在杨老师想放开手来让大家自己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找一个数的倍数。

  a、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从1开始做手势:1*2=2,2*2=4,2*3=6,一倍一倍地往上递加。

  发现:这样子写下去,写得完吗?写不完,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号来表示?这个省略号就表示像这样子的数还有多少个?

  b、那5的倍数有哪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写出5个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c、对比“一个数的因数”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呢?

  (到这一环节就无需再提问了,要相信学生能够在类比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哦,大家这么聪明啊,不用老师教都会了,看来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这也说明学习要学得轻松就一定要掌握~~方法!)

  c、看样子大家都满怀信心了,那老师就用黑板上的两个例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真的好厉害。

  指着板书中的18的因数与2的倍数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既是18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吗?(计时开始:10,9,8,~~~)

  学生完成后表扬:哇,好厉害!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做练习二的第3题

  在题中出示的数字里分别找出8的倍数和9的倍数

  注意“公倍数”概念的初步渗透。

  3、做练习二的第6题

  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六、结束全课:

  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先离场,

  不是2的倍数的同学后离场。

  七、板书设计:

  18=118

  18=29

  18=36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3、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6

  一、“认真细致”填一填:(40分)

  1、因为15÷5=3,所以5是(   )的因数,15是5的(    )。

  2、在10以内的自然数中,奇数有(                  ),偶数有(                  )。

  质数有(                 ),合数有(                 )。

  3、20的因数有(                     ),其中是质数的有(                    )。

  4、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

  5、要使52   含有因数3,  里最小可填(   );要使它是2的倍数,  里最大可填(   )。

  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的最小三位数是(  );既是2、5的倍数,又有因数3的最小三位数是(   )。

  7、一个数既是12的倍数,又是12的因数,这个数是(     )。

  8、既是54的因数,又是6的倍数,这样的数有(                           )。

  9、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42,这三个偶数分别是(   )、(   )和(   )。

  10、两个质数和为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是(       )和(       )。

  二、“对号入座”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0分)

  1、最小的质数是(   )。

  【① 1        ② 2        ③ 3 】

  2、一个合数至少有( )个因数

  【① 1        ② 2        ③ 3 】

  3、37是(  )。

  【① 因数     ② 质数    ③ 合数 】

  4、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② 正方形边长是质数,它的面积一定是合数。

  ③ 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 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2的倍数。

  ② 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 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

  6、最大两位数的因数有(   )个

  【① 2        ② 3        ③ 4  】

  7、下面是奇数又同时是3、5的倍数的数是(   )。

  【① 95     ② 90     ③ 75 】

  8、20 = 4 5,4和5是20的(  )。

  【① 因数   ② 合数   ③ 质数  】

  9、用0、3、4、5组成的所有四位数都是(   )的倍数。

  【① 2       ② 3       ③ 5 】

  10、已知a、b、c是三个不同的非零自然数,且a = b c ,那么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 a一定是b的倍数。② a一定是合数。③ a一定是偶数。  】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20分)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 篇17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

下一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