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文库!您身边的智库专家!

神经调节

晨醒如歌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神经调节(精选13篇)

神经调节 篇1

  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学案

  第25课时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知识精华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

  ⑴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⑵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⑴结构:细胞体,突起(+髓鞘→神经纤维→神经)

  ⑵功能:

  ①产生兴奋

  ②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特点:双向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兴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传递

  题例领悟

  例1  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解析:完成一个反射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受损、其他正常,则表现出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不能运动,但感觉仍然存在。答案:b。

  例2  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组成一个反射弧的神经元主要有三类: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突触的结构由轴突与细胞体、树突接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导,即突触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单向性。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的传导情况。答案:b。

  自我评价

  一、 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

  a.见到话梅就分泌唾液             b.手一碰到火就缩回来

  c.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奶             d.人遇见强光就会闭眼

  2.当一个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大腿,该伤者           (      )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         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能感到疼痛       d.不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3.下图是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

  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二、 简答题: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⑵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⑶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处,肌肉        ;刺激处,肌肉          。

  自我评价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b  3.c  4.b 

  二、 简答题:

  5.⑴a  ⑵c  ⑶收缩    无反应

神经调节 篇2

  本节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及“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以活动开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反射”以词。接着以“膝跳反射”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反射。对于反射的概念,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分解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回答问题同时自然归纳出反射的定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处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关于“反射弧的组成”,与课堂开头的活动互应,引导学生思考“手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回”这个问题,要解答它应先了解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自己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另外,学生通过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进一步巩固了反射弧的组成知识。

  复杂反射的建立是通过“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为例来讲解的。“小狗做算术”这道思考题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复杂反射的建立过程,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能否理解文字、数字的含义”,进而得出结论:对于某些语言刺激,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神经调节 篇3

  人大附中 李文莉

  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4、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5、了解复杂反射建立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本节的重点;反射弧的结构,如何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是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望梅止渴”的电脑课件;

  2、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复杂反射建立的图片资料。

  3、准备一个纸盒及一些牙签。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言:活动引起学生的思考。

  配合老师完成活动:一名学生把手伸进纸盒后,马上大叫一声,把手缩回来。

  思考:你认为这个活动主要在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以活动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完成膝跳反射实验,总结反射的定义。

  两个同学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思考:你能归纳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反应有什么特征。

  组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以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思考题的同时总结出反射的定义。

  反射的类型: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思考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

  列举生活中简单反射的事例,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不同。

  膝跳反射受大脑的控制吗?

  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思考本堂课开头的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同学是不是感觉到疼了才把手缩回来的。

  阅读教材中反射弧示意图,归纳出反射的组成。

  尝试说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分析活动中的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而归纳出反射的组成。

  分析一种动物复杂反射的建立,了解复杂反射的建立过程。

  分析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过程: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单一的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与食物反复多次结合后,只听铃声不喂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认识:复杂反射是不相关的刺激与简单反射多次结合后才建立起来的。

  电脑展示: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建立的过程。

  对某些语言刺激,能形成复杂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尝试分析“望梅止渴”建立的过程。

  电脑展示:望梅止渴。

  完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

  设计方案、改进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鼓励和表扬有创意的设计和可操作的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拿出一个纸盒子)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个试验,哪位同学想到讲台配合我完成这个试验?

  学生:(踊跃举手,其中一名学生到讲台)把手伸进纸盒,大叫一声,急忙把手抽出。

  教师:(打开纸盒,纸盒上竖着几排牙签)这位同学反应很快,手被牙签扎了一下,马上缩了回来,你认为他的这个活动主要在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活动,都主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的。神经系统如何调节我们的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关于反射,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

  学生:相互配合,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教师: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

  学生:小腿迅速前伸。

  教师:叩击韧带,小腿迅速前伸,这是膝跳反射。前面我们做的活动:手碰到牙签后马上缩回,这也是一种反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即排尿,等等。从这些事例中,你能找出引起反应的原因,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后):反射是由各种刺激引起的,通过神经系统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教师:象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在膝跳反射中,叩击韧带是刺激,小腿前伸是对刺激发生的反应。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小腿前伸受不受大脑的控制,是不是你有意识抬起小腿?

  学生:不是。膝跳反射不受大脑控制。

  教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吗?

  学生: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

  教师:这些反射不受大脑控制,是简单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就这类反射而言,只要出现刺激,正常的人体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当你们听到上课铃声,都会迅速走进教室,这也是反射,这种反射是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反射?

  学生:这种反射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受到大脑的控制。

  教师:回答的很好,听到铃声走进教室,这种反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生活中积累的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往往受到大脑的控制。现在我想重复上课开头的活动,有没有同学上讲台来完成这个活动?

  学生(没人举手):牙签会把手扎疼!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纸盒里有牙签会扎疼手,因为怕疼所以没人上来完成这个活动。第一位同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手被牙签扎了下马上缩了回来,他是不是感觉到疼才把手缩回的?

  学生:意见不一致。

  教师: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学生:阅读教材中反射弧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教师:现在你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吗?

  学生:手感觉到疼是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但是由于传向大脑的路径较长,在大脑作出判断之前,手指已经缩回了。

  教师:这种反射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学生:避免人体受到更多的伤害,有保护作用。

  教师: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由几部分组成?

  学生: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的。

  教师:展示膝跳反射实验的挂图,引导学生说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人体具有许许多多的反射,也就有许许多多的反射弧。人体的反射有的是简单的,有的是复杂的。不只人可以形成复杂的反射,动物也能形成复杂反射。(电脑展示: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的建立)。

  学生:反射建立的过程: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单一的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与食物反复多次结合后,只听铃声,不喂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

  教师:复杂反射是不相关的刺激与简单反射多次结合后才建立起来的。例如动物园里的动物表演,需要反复训练,演出才能成功。动物表演中有一项是小狗做算术题,小狗通过叫声能表达出算术式的答案,小狗真能和我们一样做算术题吗?

  学生:小狗并不理解数字的意思,它通过叫声表达算术式的答案是训练员反复训练的结果。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言,对某些语言刺激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大脑皮层中特定的神经中枢有关。“望梅止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电脑展示“望梅止渴”形成过程的幻灯)

  学生:设计并完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围绕“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及“反射的类型”展开的。如何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以活动开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反射”以词。接着以“膝跳反射”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反射。对于反射的概念,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分解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回答问题同时自然归纳出反射的定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处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关于“反射弧的组成”,与课堂开头的活动互应,引导学生思考“手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缩回”这个问题,要解答它应先了解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自己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另外,学生通过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进一步巩固了反射弧的组成知识。

  复杂反射的建立是通过“狗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反射”为例来讲解的。“小狗做算术”这道思考题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复杂反射的建立过程,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能否理解文字、数字的含义”,进而得出结论:对于某些语言刺激,能形成复杂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神经调节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科学 七年级 下册》中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文章内图文并茂的举了一个“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人由语言刺激而产生复杂反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渗透了语文学科。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标中的要求——是“概述了解”这一层次。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神经调节 篇5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由教师或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内容。

  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可以结合挂图或模型,并且用列表(见本节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组成的层次有个概括的了解。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和关键,要求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想方设法讲清楚这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在第一章《人的身体》中已经初步讲过,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可以先结合挂图,采取谈话的方式,复习和小结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进一步阐述两种突起的内容,然后讲述它的分布。也可以让学生边指图边说明神经元的结构,或教师边画神经元的结构图边讲行讲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边画边讲。有关神经元功能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刺激、兴奋、冲动等概念都很生疏,而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参见“课外读”和“参考资料”)。讲述“兴奋”时,还要注意与常用词语兴奋的含义区别开。

  神经元的分布部分,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牵涉到整个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且名词概念多而生疏,学生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应该运用神经系统整体的挂图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剖面图来讲述。首先,要讲清楚灰质和白质的概念,因为不论脊髓和脑的结构多么复杂,而它们都是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的。其次,要讲清楚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下表)进行综合性小结,以理顺名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通过上述的综合性小结应该使学生明确:从结构上看,神经中枢和神经节都是由一些同功能的神经元细胞体形成的;但是从分布的位置看,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灰质里,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讲述反射和反射弧时,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来回答实验指导中的讨论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见到的反射活动,最后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确以后,要运用反射弧模式图和膝跳反射图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反射弧是指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导所途经的结构。它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最后,可以用下面的图解来总结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通过本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区别和关系;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而传入神经末梢又可以叫感觉神经末梢;③效应器是传出(也叫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它与感受器的组成是不一样的;④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所以比较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稍复杂一些的反射弧,如课文中的反射弧模式图所表示的那样,在神经中枢部分还有中间神经元(也叫联络神经元),把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联系起来。

  膝跳反射实验是比较容易做的实验,但也要注意几个问题:①被实验者的一条腿一定要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并且不要触及其他任何物体,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紧张,要很放松,否则实验不能成功;②实验者在叩击膝盖下位韧带时,要先用手摸到骸骨的下沿找到要叩击的部位;③实验者叩击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击部位要准确;④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带橡皮头的小槌来叩击,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节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可以讲述本章的引言部分和本节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元;第二课时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和讲述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 篇6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⑵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三、板书设计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

  内容板书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讲述】同学们好! 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

  【展示图片1】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

  问题探讨:

  1、  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

  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留待学完新课后回答〗

  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

  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新课导入

  按现在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对“过山车现象”其中的奥妙还很难理解得很透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完了我们再重新来审视这些问题。

  转折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什么是体液调节呢?看到体液调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体液调节。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调节吗?

  提示:兔子在co2浓度过高的环境中呼吸会加快加强,这说明co2有什么功能呢?

  co2在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运输的呢?

  所以,co2的调节应该属于哪种调节方式?

  除了co2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非激素类调节因子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请同学总结什么是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激素调节。

  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素调节的第2个特点就是:通过体液运输。

  这说明co2也能调节生命活动,它的作用是促进呼吸运动。

  体液。

  体液调节。

  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要更好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

  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

  3、  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填下表【板书】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

  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思考讨论填表

  〖精讲〗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然它的作用途径就是反射弧了。体液调节中的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都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产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电流,所以这种运输速度非常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虽然有突触延搁的现象存在,但相对来说延搁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而体液体调节需要经过物质的分泌、体液的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过程,时间经过得就长了。

  神经调节中,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范围就是这条反射弧的效应器,比较准确而局限。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广泛弥散在体液中,很多调节因子(如甲状腺激素、co2)的靶细胞是几乎包括全身所有细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会影响到全身。如胰岛素分泌的不正常会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产生糖尿病。

  神经调节中因为神经冲动的产生是由于局部电流回路,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在兴奋后马上回到静息状态,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快会受突触间隙中的其他物质的影响而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产生的时间很快,完成后又马上回到原来状态。而体液调节中激素或是其他调节因子被分泌到体液中后,它能存在较长的时间。

  我们通过分析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结构基础都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那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

  转折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2.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

  3.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讲述】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出示图:体液调节图解

  4.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5.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7.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

  8.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9.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10.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

  11.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吗?

  【转折】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

  1.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2.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例。

  3.人体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

  4.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多。

  5.甲状腺激素。

  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7.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

  8.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9.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

  10.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

  1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说明及问题】1.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2.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提示】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3.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

  【讲述】是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1.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了,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趋于正常。这属于体液调节。

  1.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尿量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趋向正常。

  2.课本p33第一段。

  3.有的。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

  【小结】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解决 “问题探讨”

  见开头提示

  最后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文章――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阅读思考谈谈对此的想法。

  拒绝毒品

  〖作业〗〖教师适当提示〗

  基础题1.(1)×;(2)√。

  2.提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拓展题1.激素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然后与相应的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缓慢的;而神经传导的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流的形式,只在突触处才转化为化学信号的形式,所以激素传递信息多数情况下没有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快。

  2.在紧急情况下,紧急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一方面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它的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变灵敏;同时作用于其他组织,使肺通气量增加,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脏,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这一过程中,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很难区分,它们相互配合,有利于机体应付紧急的情况。

  独立完成作业

神经调节 篇7

  课型:新授课              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1、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  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反射(reflex)人体(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第2课时  1、反射弧(reflex  arc)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测定反应速度       激情、质疑   产生强烈求知欲望   相互合作   实验探究(参照书p101略)   表述交流   归纳概念    进一步明确       激情、质疑   自学探究   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 相互交流 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  进一步巩固 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   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①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②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指导、帮助  举例: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  强化认识   创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   帮助、指导    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       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指导、帮助        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望角布置作业  注:                                   脑                                 (疼)  针扎手---手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手肌肉、骨骼---做出反应                                    脊髓                              (缩手) 可见,疼的感觉,其反射弧所经过的路径较长。所以,我们应该是先缩手,再感到疼。不过,由于先后时间相差太少,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同时进行。

神经调节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 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神经调节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神经系统的组成,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习本节课也为接下来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已经学习过人体几大系统的生理结构特征,人体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心理水平上,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但是缺乏耐性和协作精神,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以膝跳反射实验为例,说出什么是反射。

  2、通过膝跳反射实验,获取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3、通过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难点:反射的概念。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如果手指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了一下,或不小心被烫了一下,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能够说出:感觉疼并且会把手缩回来。接着我提出问题:缩手反应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学生回答后,我继续设疑:神经系统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调节呢?从而引出新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我采用生活实例的导入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展开

  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什么是反射,这种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实验的方式,请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初步认识反射的概念。

  我将在大屏幕上播放膝跳反射的实验视频,请学生注意观察叩击的部位以及叩击的时机。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明确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叩击的时机是在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膝跳反射实验。学生两人为一组,轮换进行实验。并且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1)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

  (2)所有的同学反应都一样吗?

  (3)这些反应与神经系统有关吗?

  通过亲身实验和观察思考,学生能够给出答案:叩击韧带时小腿受到刺激会突然抬起,所有的同学反应一样,并且这种反应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从而得出反射的三个条件为刺激、规律性反应、神经系统参与。接着我会请学生尝试说出反射的概念。师生共同归纳出反射的定义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为了加深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理解,我将展示司机看到红灯就停车,含羞草受到触摸会合拢叶片等案例,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反射行为。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列举几个反射的例子。学生可能说出人遇冷后会打颤;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随后,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大脑是如何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能够得出膝跳反射没有思考的过程,不受大脑控制,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脊髓中有通向大脑的神经,将这一神经冲动传至大脑。接着我进行概括: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在完成调节时,会因为疲劳而使调节功能降低,并且呼吁学生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我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实例的展示,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参与度。

  3、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

  对于作业的布置,我将让学生结合本节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婴儿为什么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神经调节 篇10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目标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难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①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复习旧知:①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组成。

  ②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创设复习情境。

  导言

  反射

  参与活动:①打手。

  ②抓手指。

  示范活动。

  讲述游戏规则。

  组织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活动是在你们的什么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①概念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①一个同学到前面,让另一同学站好,双手背后。教师在第一个同学背后用牙签扎他的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第一个同学扎第二个同学的手。

  实验:膝跳反射

  小组讨论:反射的概念。

  进行交流。

  引发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精讲:基本方式是反射。强调刚才我们做的两个活动都是反射。

  带领学生继续活动:

  ①牙签扎手。

  ②拿出解剖针,示意学生到前面来重复上面的活动。

  指导学生做膝跳反射。

  引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活动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小结反射的概念。

  ②种类

  简单的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复杂的反射: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活动:做相反的动作。

  举生活中反射的实例并分析。

  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交流。

  小结。

  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举例并分析。

  提出问题:以上所举实例中,哪些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哪些反射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小结。

  带领学生做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

  第二课时

  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①各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

  ②制定计划:

  将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小组内交流,同组的同学讨论并完善计划。

  ③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④汇报与交流。

  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复习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然后通过讨论完善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计划,进行探究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

  以某一小组的方案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完善计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巡回指导、帮助各小组实施计划。

  帮助各小组得出结论。

  组织小结并作出评价。

  反射弧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产生冲动,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与相应的肌肉组成。

  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手拿烫馒头后,来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组成。

  引导学生以“抓住尺子”为例,分析反射弧的组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

神经调节 篇11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三个知识点: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构成; 3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中最抽象、最难的内容,学生只能观察到外在表现,而在体内的活动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抽象性太强而直观不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上述特点,教师应着重采用 “(吃)惊、好(奇)、熟(悉)”例子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出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的构成; 3 、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的知识用最熟悉的例子、直观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能力目标

  1.通过膝跳反射实施,获取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2.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反射,特别是复杂反射的学习,理解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复杂反射的过程,并用此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有了反射,机体方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由此形成机体与环境和协统一的观点,进而产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教学难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准备更多的有关反射的例子供上课时选用。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整体,神经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称为: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老师举个例,同学害怕不害怕? 说话间,教师来到了一位同学的座位面前,话音一落,教师就猛拍了一下他的桌子。这位同学被吓的一抖,(惊)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学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目瞪口呆,教室里安静极了。教师笑出声来,接着说道:这就是反射!

  等到教室里再次安静,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刚才这个反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吗?反射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结果是什么?反射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讲授新课】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膝跳反射实验

  医生为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状况,常常做膝跳反射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1学习做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并思考p101讨论题。

  两两相对,轮换进行实验。(方法参照教材p101)

  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地跳起来,迅速前伸。是否所有同学都作出相同的反应?不,有的同学小腿没有前伸。为何没有反应呢?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一选准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二是叩击时机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实验没有成功的请再做一次。

  没做成的再做。

  有了刚才的体验,请学生回答反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的?反射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结果是什么?反射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从而归纳出反射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刺激、神经系统、规律性反应。把三个关键词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而得到反射概念。

  小结: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想一想,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和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是生来就有的。

  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发生反射时,大脑有没有意识叫小腿跳起)?为什么?

  膝跳反射没有思考的过程,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不受大脑控制。

  大脑是如何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脊髓中有通向大脑的神经,将这一神经冲动传至大脑。

  膝跳反射是因为快速叩击了膝盖下面的韧带,大腿的一些肌肉就会迅速收缩,从而使小腿抬起。像这样,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

  类似的例子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引导学生举例: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婴儿膀胱里尿液多了,就会立刻排尿;有的人看电影,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气管内有异物会咳嗽不停;人遇冷后会打颤;听到有人骂自己,会气得面红耳赤,等等。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各种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就是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在完成调节功能时,常常会产生疲劳而使调节功能降低。因此,同学们每天都要有充分的时间休息,以利于调节功能的恢复,使学习效率充分提高。同时,同学们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把每天的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等时间作合理安排,形成以时间为信号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条件反射,也就养成了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

  练习:

  要求学生快速回答几个判断题,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

  1、司机看到红灯就停车,是反射吗?

  2、含羞草受到触摸会合拢叶片,是反射吗?

  3、草履虫遇到棉花会改变运动方向,是反射吗?;

  然后分组讨论以上各题为什么“是”或“不是”。

  学生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点评:(肯定、表扬、然后点评不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一定的神经结构接受刺激,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活动过程。那么,反射的神经结构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位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考虑就迅速松手的反射,请看课本p102图。看图,思考。

  手的皮肤上有许多感受热刺激的结构,我们称为--感受器(教师板书,下神经结构都板书)

  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能产生--一种“烫”的信号。

  这就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信号)通过何结构传到脊髓呢?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系统的什么位置?脊髓中特定的神经中枢。

  当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接受了“烫”这一信号后,立刻产生一种神经冲动即发出指令信息,这个信息又是通过何种结构传出的?传出神经。

  最后传至哪里?效应器。

  对传出神经将来自脊髓的指令信息,传到使手指松开的有关肌肉中的神经末梢,这些末梢支配使手指松开的肌肉完成运动。

  这样就有了甩掉烫手馒头的反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产生反射的结构基础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我们将这五部分称之为反射弧。可见,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大家再考虑一下,上述反射完成的同时,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感觉?有,烫。对,由于脊髓有通向大脑的神经元,当“烫”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时,又由通向大脑的神经元把这种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使人感到烫。由于传向大脑的路径较长,在大脑作出“烫”的判断之前,手指已经缩回了。大家想一想,这种反射有何意义?

  (1)更好地适应环境。

  (2)更好地保护自己。

  (3)有利于自身生存。

  人体具有很多很多的反射,也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反射弧。有的反射比较简单,是生来具有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咳嗽反射、食物反射等。有的反射就是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获得的,是复杂的反射,如2~3岁的小孩,听到铃声或汽车喇叭声,作出的反应比较简单;而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就会迅速进入教室,听到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

  板书:反射

  人类是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有的人看小说时,一会儿眉飞色舞,一会儿痛哭流涕,这是人对文字的反射。有的人说笑话,大家乐得开心大笑,这是对语言的反射。三国时有“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也是对语言的反射。

  人在吃梅子时,唾液腺分泌唾液。吃过梅子的人知道梅子很酸,有了经验,当见到梅子时,唾液腺就会作出反应而分泌唾液。谈论梅子时也分泌唾液,产生了“止渴”的效果。人体是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实现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从而使人对内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更好地适应环境。

  小结: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类是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

  【本节教案特点】

  采用惊、奇、熟例子辅助教学,创情景 - 设问题 - 观察思考或假设 - 实验 - 得出结论等。在循序渐进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教学形式变得直观、多样、民主。由于在设计时注意了交互操作和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使教学信息得到了及时反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经调节 篇12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导学案北师大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2、能与同学共同完成测试“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时间的实验活动;

  3、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考:

  本节课通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启发学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探讨反射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以及完成反射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阅读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完成握手----握手反射时间的测定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能与同学共同完成测试“握手―-握手”反射时间的活动。

  教学难点:

  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引入课题(影片)、师生演示“膝跳反射”实验、学生尝试做“膝跳反射”实、学生提问、教师确定课堂探讨目标、完成目标、总结讨论、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1、分组:课前分3个小组,每组20人左右,小组成员有分工(组长,计时者,记录者,表达与交流者)。

  2、培训:小组长、计时员和记录员。

  3、活动器材:棒槌,秒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播放影片(生活中反射活动的影片),引出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题)。

  二、 师生演示或学生尝试做“膝跳反射”实验:

  1、实验准备

  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2、敲击膝盖下位的韧带

  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或棒槌)快速地敲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位的韧带,同时观察小腿的反应。

  三、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完成“膝跳反射”实验,请你们提出本节课想和老师探讨的问题:

  (学生:1、敲击膝盖下位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这种反应叫什么

  学生:2、这一活动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学生:3、完成这一活动过程(反射)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4、 为什么敲击膝盖下位的韧带能完成伸小腿?

  学生:5、为什么敲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有时不能完成伸小腿这一动作?

  学生:6、……

  四、课堂探讨问题:

  教师:根据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下列3 个问题作为本节课探讨的问题。(课件)

  1、 敲击膝盖下位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这种反应叫什么

  2、 、这一活动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3、完成这一活动过程(反射)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其余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查找资料,网上查找,动手实验等)解决。

  五、完成探讨问题:

  教师:探讨问题一:敲击膝盖下位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这种反应叫什么

  (学生:答案多种。)

  教师:小腿向前伸,这种反应叫膝跳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展示膝跳反射动画)

  (学生:答案多种。)

  教师: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教师:能否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举例多种。)

  教师:点评。

  探讨问题二:这一活动过程是怎样完成的?

  教师:这一活动通过一个叫反射弧的结构来完成的。那么,什么叫反射弧呢?

  (学生:回答多种。)

  教师: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这种神经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反射弧的结构。

  (学生:多种回答。)

  教师: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组成。

  反射弧的功能是什么?反射弧是怎样完成反射的?

  (学生:多种回答。)

  教师:完成反射。

  其中: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传入神经: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接受传来的冲动后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把新的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接受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教师:请同学谈谈“膝跳反射”是怎样完成的?

  (学生:学生分析。)

  教师:讲解(播放动画)。

  教师: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的完成。

  (学生:举例分析。)

  教师:点评。

  教师:总之,在完成反射时,反射弧的五个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伤,都会产生调节障碍,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条件。

  课外活动:收集日常生活中,反射弧的某些结构受损而产生调节障碍的资料。

  教师: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通过反射弧完成反射所用的时间很短,究竟完成一次反射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问题三。

  探讨问题三:完成这一活动过程(即一 次反射)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

  教师:由于通过反射弧完成反射的时间很短,单独测试一次反射所用的时间很困难,因此我们通过下面的分组活动来完成。

  课堂小结:

  1、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完成反射的结构――反射弧。

  (1)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功能:完成反射。

  3、测试“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时间。

  布置作业:

  1、根据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在测试“握手――握手”反射要多少时间的活动中,如果测试组人数增加或减少10人,你认为测试的数据方面有变化吗?通过活动加以验证。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让学生觉得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克服了本节内容抽象的困难,精心设计了教案和学案,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合理利用动手操作,多方位刺激学生感观,课件精彩,操作合理,顺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情感评价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应注意多对学生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与人合作,学会表达与交流,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神经调节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

  2. 掌握条件反射的建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说明:知识目标3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明了:人类恃有的语言功能是使人类具有特殊条件反射(对言语。文字信号发生特有反应)能力的生理基础。为此需要在认识上能够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掌握建立条件反射的一般规律,理解条件反射作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使动物和人类具有适应环境的更强能力的生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循认识的递进规律,要从反射调节的特殊范例中首先抽提出二种不同性质反射的概念,然后强调对两类反射性质的理解,再来分析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人类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什么。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吃梅、看梅、谈梅的投影片或者挂图。实验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幻灯片的形式)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条件反射的建立。

  分析: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是使无关刺激经过多次同非条件刺激结合之后,通过高级神经活动转化为条件刺激的过程。怎样结合才能实现转化?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对无关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的性质,非条件刺激引发的非条件反射现象及其意义有所领悟之后,再分析二种刺激结合的具体方式才能有一定理解。但是在举例说明上述问题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别以及对教材或教师讲述的事例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情景想象,这就给总结规律、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造成一定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要使实验范例的呈现和介绍生动、直观,二是要对刺激形式出现的时间规律加以强调,使学生对建立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有较明确的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教师介绍小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1)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2)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铃声是唾液分泌反射的无关刺激);(3)先有铃声,再给狗喂食物,狗分泌唾液(如此重复多次);(4)在实验(3)之后,只给予铃声,狗也分泌唾液(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成为狗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

  教师按如上步骤介绍实验的同时,配合以图像资料,最好使图示活动起来,使铃声真的响起来。

  然后教师可提问题:铃声在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时,对狗的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铃声作为分泌唾液反射的条件刺激,能引起唾液分泌是为进食做好准备的反应。再进一步提出,如果先喂食物,后给铃声刺激,是否还能建立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呢?这样来启发学生认识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是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2.重点:两类反射的主要区别和人类具有对语言刺激建立条件反射能力的特征。

  分析:本节教学目标 的实现,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语言功能在形成人的特有条件反射中的重要意义。

  比较和鉴别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因此,突出重点就要特别强调:(1)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点加以比较;(2)将人的语言性条件反射与一般的具体刺激信号条件反射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 :

  1.引人新课:

  教师可以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上的具体神经结构是不同的。特别是神级中枢,从脊髓到大脑,由低级到高级的中枢结构,在整体的神经调节管理功能上,应该是具有等级区别的,越是高级中枢参加的反射,越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我们人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发达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那么在认识我们反射的不同方式上、在认识我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上,有些什么更值得注意的本质问题?

  由此便引出本节的课题。

  2.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我请两位同学前来,帮助我完成一项实验。”……

  “××同学,请你闭上眼,向前伸出你的手臂。”

  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刺激盒”给另一个同学看:盒是鲜红色的,两面颜色一样,只是有一面上露出由里刺出的几枚按钉尖。然后将有刺尖的一面对正被试学生手指,举在距指尖20~30cm处。

  “××同学,现在请你慢慢向正前方走,手臂要伸平。”

  当被试同学手指无意碰到盒上的刺尖时,他会突然缩回手臂并睁眼察看情况。这一切被旁观者们看个明白。

  这时教师间大家“发生了什么?”然后请被试者看一下有刺尖的红盒子。但注意不要让他看到另一面。

  教师对被试同学:“现在,如果我让你睁开眼睛,再伸直手臂,我用这有刺尖的盒子再碰你的指尖,你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试试。”

  这次教师只让另一位同学看清,使用盒子没有刺的一面来继续做实验。教师对被试:“你不用紧张,我并不用力,只是轻轻地……”然后突然用刺激盒敲向被试同学的手指。于是引起他再次缩回手臂。但可能盒子还没有碰到手指。“现在大家又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请另一个同学将他看到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全体观察者。

  现在教师可以提出:“我们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到了××同学两次‘缩手’反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先后两次缩手的反应,在刺激方式。反应规律、生活意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概括出,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射性调节:一类是先天就会的,一类是后天学会的。学会的反射是在本来就会的反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前者被称为条件反射,后者则叫做非条件反射。

  3.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教师提出,建立条件反射有什么规律呢?下面,就来分析教材中介绍的训练狗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见“难点分析”内容)。

  然后总结出:(1)首先要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适时地结合;(2)在(1)的基础上实现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的转化;(3)条件刺激可做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时,单以条件刺激即可引出相应反射性反应。并且着重强调,建立条件反射具有提高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意义。所能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由此再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上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4.分析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力: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谁吃过杏?”……“我们请××同学说说他吃杏的体验。”

  “现在哪些同学有了分泌更多口水的反应?”

  “我这有两枚杏,”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两只真的杏或仿真模型,“一只红杏,一只是青杏,哪只杏更会使你流口水呢?”教师示“杏”给学生们看。“我敢说,现在有好多同学看到这么好的杏已经流了不少口水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吃杏时流口水,看到‘杏’也流口水,甚至听说‘杏’也流口水。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有何区别?”

  学生应指出,不同唾液分泌反射的刺激性质有何不同,神经中枢参与的范围、水平可能有何区别。

  然后总结出,人的特有条件反射能力,是对语言这类抽象信号的刺激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

  最后,可以讨论教材中“动动脑”部分的三个思考题。通过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及时反映一下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中的思想发展。比如在讨论“怎样训练小鸡到一定地点吃食?”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你愿意选择什么刺激做为后来的条件刺激方式?”“训练的第一步你打算怎样做?”“喂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你认为是否会影响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